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某些疼痛、痉挛、出血等危急病症,由于选配腧穴得当,进针后,尚未作任何补泻手法,即应针而愈者,屡见不鲜。但也有由于选配腧穴与病不合,虽反复运用各种手法进行补泻,而毫不收效者,此时如再选配一个适当腧穴刺入后,随手奏效者,也常有之。因此,选穴配穴是针灸治疗的关键。
《灵枢·官能》说:“先得其道,稀而疏之。”《医学入门》说:“百病一针为率,多则四针,满身针者可恶。”如何做到配穴精、用针少、奏效速,是所有针灸医生的共同愿望。愿将自己沿用多年,用针少、疗效卓越的配穴八法,分述如下。
一、同舟共济法
同舟共济法,是以双手操作,同时刺入左右两侧同名穴,同一手法,同时进针,同时运针,同时留针,同时退针为特点的配穴方法。此法最适合于治疗脏腑病或脏腑有关的组织器官疾病及全身性疾病。
病例
笔者早在1954年夏,为一位男性急性胃脘痛病人治疗时,先刺入左侧足三里穴一针,尚未做任何补泻手法,疼痛顿失。接着又在右侧足三里穴刺入一针后,亦未做任何补泻手法,但疼痛立复。随后用泻法捻转左侧针柄,疼痛又作。于是左右手同样的手法,以次指向前用力捻转时,疼痛又立即消失,病人并感到腹内格外舒适。
启发
由于这一病例的启发,结合前贤“合担用法担,合截用法截”的经验,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,发现:
单刺一侧腧穴,与左右两个同名穴一齐配合,其作用并不同;在刺入的两个同名腧穴时,采用同样的手法,捻转完一侧之针接着捻转另一侧之针,与采用同样的手法,同时捻转两侧之针,其作用亦不相同。而且捻完一侧再捻一侧,有时可产生互相对抗、互相抵消之弊。
因此,予在治疗急性病时,凡取四肢左右成对腧穴,一般是单刺一穴,效不再针。或左右两穴同时下针,同时运针,同时留针,同时退针。若治疗慢性疾病病人,多配用原、络、郄、会、下合等要穴,但必须左右同取。这种同气相合、左右夹攻的配穴法,能收到互相资助、互相促进、增强补虚泻实之效。
二、交经接气法
交经接气法是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配穴方法。其特点是以上下同名经左右交叉进行配穴。此法适用于治疗头、面、耳、目诸病。
原理
由于十二经脉大多左右交错,例如手阳明大肠经脉,从手走头“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挟鼻孔,止于迎香”,足阳明之脉,从头走足“起于鼻,交頞中”等。因此,本法以首尾相接,同脉相应,其目的在于激发经气左右交接,上下沟通,使有关脏腑经络之气血畅行无阻,从而迅速获得疗效。
《灵枢·厥病第二十四》说:“耳聋取中指爪甲上,左取右,右取左。”《灵枢·癫狂第二十二》说:“癫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喘悸者,候之手阳明、太阳。左强者,攻其右;右强者,攻其左。”这些经文,虽未提及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配合,但其理一也。
应用
在临床治疗中,若右上齿痛,刺局部足阳明之经穴下关穴,配对侧足阳明之内庭穴;右下齿痛,刺局部足阳明之颊车穴,配对侧手阳明之合谷穴;偏头痛,刺局部手少阳经穴丝竹空透足少阳之经穴率谷,再配对侧手少阳经之中渚、外关,或足少阳经之足窍阴、足临泣穴;目疾,刺局部足少阳经之瞳子髎穴,再配对侧足少阳经之络穴光明等。
这些都属于上下同经、首尾相交这一配穴方法,有疏通经络阻滞、畅行气血之功,实为临床之有效,“效之信,若风之吹云”的良法。
三、左右逢源法
左右逢源配穴法,是同时选配左右两侧经穴,在一侧施针而在另一侧施灸,或在一侧运用补的手法而在另一侧则运用泻的手法,从而调理由于阴阳气血失调出现的左右偏盛偏衰,而使之趋于平衡协调的一种配穴方法。
应用
- 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口眼喎斜以及颜面抽动等疾病,且较单侧取穴收效迅速。例如临床治疗半身不遂病人,可先刺患侧曲池、环跳等穴,运用补的手法,待针下气机充实后,再刺健侧曲池、环跳等穴,运用轻泻的手法,将针下气机调匀后,一齐留针。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说:“阴盛而阳虚,先补其阳,后泻其阴而和之;阴虚而阳盛,先补其阴,后泻其阳而和之。”
- 若遇病人手足冷如冰者,可用艾炷或艾卷重灸患侧合谷、曲池、阳陵泉、环跳等穴,针刺健侧曲池、环跳等穴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》:“络满经虚,灸阴刺阳,经满络虚,刺阴灸阳。”
- 又如治疗口眼喎斜病人,可先刺左右两侧颊车穴,针尖都向地仓方向平刺,然后一手在患侧运用提拉手法,轻轻向患侧拉动,另一手在健侧运用推送手法频频向患侧捣动,左右两手必须同时进行。
这一补泻并举、针灸兼施、刚柔相济的配穴法,可以显著增强针灸疗效,缩短病程。若能结合针下气机,运用适当手法,其效更佳。
四、左右相应法
左右相应法,是左侧有病配用右侧腧穴、右侧有病配用左侧腧穴的交错配穴法。
原理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说:“故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”《灵枢·官针第七》:“巨刺者,左取右,右取左。”《素问·缪刺论篇第六十三》说:“邪客于经,左盛则右病,右盛则左病,也有移易者,左痛未已,而右脉先病,如此者,必巨刺之。”《医学入门》:“左病取右,而应针以左;右病取左,而应之以右。”《金针赋》:“头有病而足取之,左有病而右取之。”由上可知,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左右相应配穴法。
人体十二经脉大都左右交错,并通过左右相交会的腧穴,使脉气左右贯通,传输转注。如手、足三阳经脉,皆左右交会于第7颈椎下督脉之大椎穴;足三阴经脉,又都交会于任脉之中极、关元穴处。
且同一经脉,也有左右两脉相交叉。例如足阳明之左右两脉,在承浆穴相交;手阳明之左右两脉,在水沟穴相交;足厥阴之左右两脉,在少腹下方,当阴器部相交。
根据历代文献记载,人体全身共有会穴95个。从生理上说,某一会穴为某两经或数经通路所过之处,故在病理上,当某一经脉或本经直属的脏腑发生病变时,不仅可以左右有互相影响,并且能够通过经脉之交会关系,导致他经发生病变。因此,左右相应的配穴法,正是通过这种生理功能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。
予运用左右相应法,治疗偏瘫等多种疾病,其疗效十分理想。
病例
回忆在1956年以前,对古人这一宝贵遗产怀疑,而不敢多想,惟恐影响疗效,延误病情。
- 1956年春,余祖母患中风症,经抢救苏醒后,左侧上下肢偏废不用,口眼喎斜,言语不利,试以左右相应配穴治疗,第一次仅刺健侧肩髃、曲池、环跳、阳陵4穴,翌日清晨,左臂即能举起,下肢也能活动。第二次又配健侧曲池、合谷、环跳、下曲池,如此重病,从此而愈。
- 同年秋天,本邑城子乡东遥庄,韩某,74岁,患偏瘫病,仅刺健侧诸穴3次而痊愈。
- 又不久,本族张某之母,54岁,患中风症,经急救苏醒后,左侧上下肢偏废,口眼喎斜,言语不利,面赤头痛,经刺双风池及健侧曲池、下曲池,退针后即言语清晰,患臂能举,患腿能收,并能自己起坐。连刺4次健侧而告痊。迄今84岁,仍健在无恙。(以上3例均未留后遗症,亦未用任何药物。)
从此,予对左右相应配穴法,感到莫大兴趣,数十年来,将这一配穴法广泛应用于临床,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。
应用
又如左上齿痛,单取右侧内庭穴;右下齿痛,单灸左侧合谷穴;左疝痛,单灸右侧大敦穴;落枕痛之左痛刺右悬钟穴,右痛刺左悬钟穴;坐骨神经痛,连刺8~10次患侧不效,经改刺对侧有关腧穴,而一次即愈者,更是屡见不鲜。
不仅如此,临床运用左右相应法,还为学习和研究经络学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如治疗偏瘫和坐骨神经痛病人,经刺健侧腧穴后,针感直达患侧,退针后即诸症消失,活动自如。
五、循经逆顺法
循经逆顺法,可分为循经逆顺法和循痛逆顺配穴法两种。
循经逆顺配穴法
是根据病情的虚实,顺着经脉的走向,或逆行经脉的走行方向,依次进行补泻的一种配穴方法。人体十二经脉,手三阴从胸走手,手三阳从手走头,足三阳从头走足,足三阴从足走胸腹。
例如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,先刺位于胸部的中府穴,或先刺上臂的天府穴,再向下臂及腕、指部依次配尺泽、列缺等穴。即“随而济之,谓之补”的顺经取穴法。反之,先刺指、腕部的少商、鱼际等穴,再依次向上臂及胸部配合尺泽、云门等穴,即“迎而夺之,谓之泻”的逆经配穴法。
循痛逆顺法
《灵枢·周痹第二十七》:“痛从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遏之,后刺其上以脱之;痛从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遏之,后刺其下以脱之。”本法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治疗风寒湿痹等各种疼痛疾病的配穴方法。
例如:臂痛由肩向肘、腕部放散者,先刺合谷、曲池等穴遏之,再配肩髃、肩髎等穴以脱之;若痛由指、腕向肩部放散者,则先刺肩髃等穴以遏之,再配曲池、合谷等穴以脱之。若是下肢疼痛的病人,痛由髀枢向下放散者,当先刺昆仑、悬钟等穴以遏之,再配刺阳陵、环跳等穴以脱之。
六、上病下取法
上病下取法,是按照经脉循行径路,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属于何经何脏,然后取其在下肢的有关腧穴,以治疗头、面、胸、腹以及上肢等疾病的一种配穴法。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说:“病在上者下取之······病在头者取之足。”《标幽赋》:“头有疾而脚上针。”
此法不仅适应范围相当广泛,而且疗效也较为显著。如临床治疗胃脘痛刺足三里,癃闭刺曲泉,鼻衄刺委中出血,眩晕刺太冲,肩痛刺阳陵、条山,喉痛刺照海,崩漏灸隐白,头面浮肿刺内庭等,往往可以收到针到而愈的奇效。
七、下病上取法
下病上取法,是选配头、面、上肢腧穴,以治疗脏腑和腰以下等多种疾病的配穴方法。
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》:“气之盛衰,左右倾移,以上调下,以左调右。”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说:“病在下者高取之。”《玉龙赋》:“二白医痔瘘。”《席弘赋》:“小儿脱肛患多时,先灸百会后鸠尾。”《通玄指要赋》:“人中除脊膂之强痛。”
由上可知,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下病上取之这一配穴法,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。如在临床治疗中,刺偏历利小便,刺尺泽治遗尿,刺合谷治经闭,刺后溪治疗腰腿痛,支沟治便秘等,都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结晶。尤其是灸百会治疗小儿脱肛的神效,更是有口皆碑。
八、手足相应法
手足相应配穴法可分为手足同名经相应法和手足痛点相应法两类。这一配穴法,主要适用于治疗偏瘫、痿病、手足麻木以及挫扭疼痛等多种疾病。此法具有取穴精、奏效速的优点。
手足同名经相应法
本法是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,属于手、足何经循行经路,然后取其同名经脉循行所过的有关腧穴施治。其特点必须是以上下肢左右交错进行配穴。
例如手阳明经脉“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”,若患左肩痛,应先刺手阳明经肩髃穴,然后配右足阳明经条口穴;右侧髀枢痛,先刺局部足少阳经之环跳穴,以手少阳三焦经之三阳络;或仅刺相应经穴,以上治下,以下治上。《南丰李氏补泻》:“两手踡挛,则以两足为应;两足踡挛,则以两手为应。先下主针,后下应针”。
手足痛点相应法
即根据其上下肢疼痛的部位,取其相应的部位配穴施治。例如左足背痛,即取其右手背相应部位的外劳宫穴或阿是穴进行治疗;若是右脚跟痛,即取其左手掌根部的大陵穴或阿是穴进行治疗。左手腕痛刺右足腕,右足腕痛刺左手腕等,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。
此外,左手指与右足趾相应,右上臂与左大腿相应,左下臂与右小腿相应等,皆可在临床互相选用。若遇扭伤、伤挫、无名肿痛等局部不宜针刺时,采用此法更为适宜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