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周法,即调理月经周期的方法,是一种系统而序贯的治疗方法,与中药人工周期相似而有所不同。中药人工周期,是按西医学乙黄周期疗法的模式而来,是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法,而调周法既有固定的特点,又必须根据临证病变的差异进行辨证加减,亦即是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,主要是根据月经周期中的生理变化特点而制定。
所谓七期分类,从原有的四期发展到五期,而今为了治疗的需要,也是根据生理病理特点将月经周期划分成七个时期,提出相关的治法,使调周法深化。本方法既可以按月经周期的全程进行系统调治,亦可根据病情病变进行半程或某一阶段的局部治疗,但必须掌握时间,特别是重要时间才能获取佳效。
本法不仅对于功能性失调的月经不调,期、量、色、质的异常变化,以及经行前后出现的诸种症状有效。对不孕不育、功能性月经过多、崩漏等病证尤为重要。而且对某些器质性疾病,也有着相当好的效果。我们就长期的临床实践而言,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,在应用本方法时,需要重视经间排卵期及经前期的治疗,恢复与提高阳长运动,维持高温相的形式与时间,就能较好的控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发作。慢性盆腔炎病证,反复发作,颇为难治,我们对此类病患,亦常采用调周法,结合化瘀通络、清热利湿等法治疗,亦能获得较好的巩固性效果。子宫肌瘤,在尚不需手术治疗时,一面运用消癥散积的方法,一面仍然需用调周法,消癥与控制肌瘤生长相结合,能多少获得一定效果。
调周法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,而且此法亦有三个方面的优势。
- 其一,是基于“月经周期”的生理、病理节律而来,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。我们之所以倡导“月经周期与调周法”,就在于调周法是在月经周期演变的基础上所产生,具有因势利导、顺水推舟、增强生理功能的意义。其治病寓于康复功能中,详细的内容可参考夏桂成的著作《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》一书。
- 其二,是强调“论治未病”。就中医学而言,最好的医生,在于能治未病。正如《金匮要略》在其开卷的总纲中说:“上工治未病,何也?……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此即预为防范之,在时间上必须抢在未病之前的时期进行治疗。或者预知病变即将入侵而预为治疗,以增强抗病能力,防止发病。众所周知,经行前后诸证,甚或痛经、量多等疾病,病发于行经期或行经前后,但其病根大多在于经间排卵期或经前期。以往注意行经期或经行前后期论治,不仅在治疗上被动消极,而且临床上的效果亦不尽满意,因而掌握经间排卵期,或者经前期,甚则经后期,虽无症状,但确是治疗的关键时期,如果能恢复正常的健康的排卵功能,恢复和提高经前期阳长运动的水平,则行经期和经行前后期的诸种症状乃能控制或消失。这种未病论治的方法远较见证辨治主动积极得多。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功能性痛经,重在经间排卵期论治,就是未病论治的范例。
- 其三,中西医各取所长,推动中医妇科学的发展。调周法是在中西医各取所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因为调周法在临床上使用时,必须要测量基础体温(BBT),观察BBT的温相变化,高低温相的差距,维持时间,高温相所维持的形式。有条件的地方,尚需在低温相时间内检验雌激素水平,观察阴长运动的变化。这样,通过西医检查的优势,有助于了解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。同时还要注意到体质因素的不同,以及临床上由于生理病理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,应予不同处理。这样,把辨证的普遍性和辨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,既重视辨病的要求,故不仅要测量BBT,而且尚需进行阴道涂片,观察雌激素的变化,B超监测排卵,了解卵泡的发育,以及必要的微量元素等,掌握微观的深层次资料,又要重视全身症状上的反应,以及带下、月经等症状,甚则天时、地理、人际间的不同情况,予以各不相同的处理。只有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,才能推动中医妇科学的发展,而不断提高调周法的应用,以及临床效果。
调周法是从调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这是基于对月经周期的认识深入。只有对月经周期的深入认识,特别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,才能推动月经周期治法的进一步发展。我们认为:月经周期的演变,是由天癸中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运动而来,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四个阶段所形成。
- 行经期,重阳必阴,排除经血,排泄重阳,由阳转阴,通过转化活动,让位于阴,开始阴长,旧的月经周期运动结束,而新的月经周期运动开始。因而行经期主张活血调经,祛瘀生新,重在祛瘀,通过祛瘀排经,以排除一切陈旧的包括残余的物质。只有除尽旧瘀,才能达到全方位的生新,这是行经期的特点。
- 经后期,阴长阳消,属于消长期,时间较长,亦是月经周期运动的重要时期,也是新周期演变的物质基础时期,在治疗上称为奠基阶段,天癸中的阴长变化,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,其一是癸水之阴长者,在于滋养精卵,精卵之发育成熟,必须要在癸阴滋长达重,所以滋阴的目的在于促卵泡发育成熟;其二是癸水之阴长者,使血海充满,因为月经排泄后,血海空虚,子宫内膜脱落,故必须通过阴长,使血海逐步生新,逐步充满,达到盈满,为孕育排经打下基础。因而经后期滋阴养血,血中养阴,有着重要意义。
- 经间排卵期,重阴必阳,又一次重要转化,而且是月经周期演变中转折时期,排出精卵,由阴转阳,结束转化运动,开始阳长。所以这一时期的治疗方法,至关重要,一般亦要活血化瘀,疏肝通络,重在生新,与行经期排出经血相似而不同,行经期所排之经血,乃旧瘀也,而经间期所排之精卵,乃繁衍后代的种子,是具有生命的新生物,故需加以补肾以维护之。
- 经前期,阳长阴消,以阳长运动为主,时间亦较长。阳长运动的目的,亦有两个方面,其一是癸阳之长,在于温煦子宫,促进子宫内膜松软,以利于胚胎着床和孕育,以及行经期排泄月经;其二是癸阳之长,在于温化重阴所带来的水湿浊液,特别是残留于卵巢输卵管,相当于中医学的冲任厥少(阴)部位,免致积留为癥瘕腹痛之疾。所以经前期的治法,在于补肾助阳,维持阳长,推动阳长运动的发展和高水平。
总的归纳起来,行经期活血调经,促进转化,经后期滋阴养血,维持阴长,经间期活血通络,再促转化,经前期补肾助阳,维持阳长,这就是调周法的主要内容。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,我们认为整个月经周期应以五期分类为合。其依据有三。
- 第一,由女性生理病理特征与治法特点所决定。众所周知,有相当多的女性,在经将来潮前,常有一些明显的反应,如胸闷烦躁,乳房作胀,乳头作痛,小腹胀滞,带下增多,夜寐较差等,一般出现在经前期5~7天,也有3天。然而我们今天从调周法中所指经前期该有10~12天,所以我们认为:经前期应划分为两个时期,即经前期,或称经前前半期,以及经前后半期。两个时期在治法上也有所不同,而其生理、病理与经前前半期也有差异性。
- 第二,奇数律是演示女性生殖发展的规律。女子属阴,阴为偶数,但推动女性生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阳,阳为奇数,故女性生殖发育过程,亦应包括月经周期,该以奇数为主。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所提出的女子七岁,二七,直到七七月经断绝。根据我们临床上的长期观察,以及前人有关的理论阐述,“3、5、7”奇数与女性的关系很为密切。尤其是运用“5”数分类法更为重要。与生物钟有关的年相阴阳变化,亦由4划分为5。即将一年四季的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再划分为春温、夏热、长夏暑、秋凉、冬寒五季。其中把夏热划分为二,即再划出一半时间为长夏暑,亦在夏热的后半期,亦属于阳长至重的时期,相等于经前期的后半期,故月经周期划分为五期者,更符合女阴之体赖阳奇数分期的重要性,且亦符古人的5数分类最为普遍的要求。
- 第三,临床统计数据所决定。我们之所以将月经周期划分为五期者,亦得到临床统计数据的支持。我们随机统计过40例生殖功能正常的育龄妇女,要求统计5个月经周期中的行经期天数。结果:行经期均在3天的占6例,属3数律;行经期均在4天的有4例,但其中1例与3数相更替,1例与5数相交替,实际上4数律仅2例;行经期均在5天的占有15例,属于5数律;6天的只有2例,行经期均在7天的占有11例,属于7数律。虽然统计的数量尚不够多,但已经可以看出“3、5、7”奇数律的重要,亦可以看出5数律最多,在女性生殖以及月经周期演变中所占有的重要意义,因而也就决定了我们提出五期分类方法,从而在调周法中增添了新的内容,详细内容可参阅夏桂成主编的《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》一书。
但是随着实践的再深入,以及我们长期运用调周法的体会和认识,我们发现:经后期阴长运动,极为缓慢,时间较长,较之阳长运动为迟缓,此与阴静阳动的特性有关,在病理变化时尤为明显。而且在阴长运动过程中,由于阴长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,即从经后初期阴长的低水平,到经后中期阴长的中水平,再到经后末期阴长的近高水平,亦即是近重阴,不仅如此,而且这三个时期在治疗上亦有一定的差别性,正由于经后期时间较长,在初、中、末三个时期的生理、病理有所不同,以及治疗上的需要,因而我们将经后期又划分为三个时期,计整个月经周期为 7 个时期,即:
- 行经期
- 经后初期
- 经后中期
- 经后末期
- 经间排卵期
- 经前期
- 经前后半期
行经期与经间排卵期属转化时期,时间短暂,经后期与经前期属消长期,时间较长,在消长时期内,有消长实际上以长为主的程度不同,出现不同的特点,一般来说,阴长缓慢,按初、中、末三个时期演化,故可分为三个时期,符合阴长赖阳奇数的变化,阳长较快,故经前期只能按前后两个时期演化,符合阳长赖阴偶数的变化。
因此,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调周法,既是根据生理病理上变化的特点,更是为了适应治疗上的需要,分为七个时期,形成新的调周法,新的概念,亦符合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七数分类法要求。我们在统计 40 例生殖功能正常的育龄期妇女的行经期,经连续 5 个月经周期的计算,行经期均在 7 天的有11例,仅次于5数律,说明七数的重要。其治法特点为:
- 行经期:活血调经,重在祛瘀;
- 经后初期:养血滋阴,以阴助阴;
- 经后中期:养血滋阴,佐以助阳;
- 经后末期:滋阴助阳,阴阳并重;
- 经间排卵期:活血补肾,重在促新;
- 经前期:补肾助阳,维持阳长;
- 经前后半期:助阳健脾,疏肝理气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